《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感悟 《完整的成长》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质量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内容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1 《完整的成长》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继《爱与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从孩子生活的角度阐述成长的意义。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然而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由于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难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小编认为‘完整的成长’里面,作者写道:
儿童完整的成长创新出完整的人。在这里蕴含两个完整:完整的成长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壮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
作为母亲,我们总是会用“完美”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母亲,我们总是拿班里最好的学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给孩子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并有着种种美好的期待,当期待与现实不符时,我们便开始了种种不适宜的干预,自己着急,孩子焦虑,家庭气氛一团糟。
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我们应该接受差异,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尽善尽美。
在生活的角度看,孩子能够完整的成长,天然会成为完整的人。然而我们往往总是在追求莫须有的完美时,抹杀了孩子完整的成长环境,完整的认知,完整的成长顺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长。
反思自己,我需要静下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不强制的闯入他自在成长的环境,给他时刻,让他能能够运用儿童自身的灵魂胚胎来塑造自己。
用心去读这本书,值得我们思索的物品实在太多,它让我们认识到生活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带着对生活的思索,认识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经过。只有完整的成长经过才能让我们成为立体的、丰满的、多个层面的人,不把创新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不被他人强制性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只成为自己完美无缺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2 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长我读的并不多。以前的读书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话,接着写感悟,然而这本书我没有办法做到简介,由于每一段话甚至是每一句话都会给我以心灵的震撼。
读这本书的时候,“完整”两个字开头来说触动了我的心弦,孙老师对“完整”做的解释是,“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成长经过,而这个经过即是儿童自我创新的经过。
怎样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技巧。在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怎样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进步。成人总是会说“为了无论兄弟们好”而教育幼儿,但有时是给孩子造成了障碍,但孩子你那个通过自己成长的力量,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新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孩子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进步的始终。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让我想起了孙老师的另一本书,是对儿童的“爱和自在”。给儿童身体的自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自在舒展自己的身体,孩子要自在,如果尚在孩童时期,就事事都要他人允许才可以,那他怎么培养自主的觉悟呢?现在家长们更需要给孩子的是“自在的爱”,这种爱可以让孩子身心感到自在,自在的环境下,孩子可以自在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进步他未来一切进步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在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在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在,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高兴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幼儿教育的三大特征是:习性、性格、感统。其中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进修经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各种感觉的来源就是四肢对外界的感触,我们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内外全球的众多感觉刺激传递到脑中,这众多的感觉刺激各有各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在此情况下,人要根据这些信息顺利进行活动,脑就必须把这些感觉信息组织好。脑部一方面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对各种感觉信息做综合处理。如果各种感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通道畅通,整体协调得当,人的神经体系就会利用这些纷繁的感觉刺激来形成认知、动作等各种适应性活动。
因此不论是从那个方面来说,都要给孩子一个自在的身心环境,让孩子在爱和自在的环境总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3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进修各种各样的聪明,当聪明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刻,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天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快乐高兴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新自己的“教育”经过。作为家长,有责任进修怎样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心情、感觉、心理、认知、灵魂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心情、感觉、心理、认知、灵魂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全球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全球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快乐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活情形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新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大众远离着基础教育,大众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开门见山说,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接下来要讲,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4 精细段落摘录: 由于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大度,这样一种气氛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在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聪明和身外的全球,进步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进步的开始。
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经过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由于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行为,无疑作者的行为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怎样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怎样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5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因此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全球,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全球的好书。
一切创新始于儿童的自我创新!
这里每个见解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见解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由于拥有了内在全球,因而拥有了聪明,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全球创新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全球。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全球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刻与空间。而内在全球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怎样进修管理自己的心情;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全球,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灵魂成长。
但今天,这个全球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全球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在》,为我们崭新的小生活指明路线。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全球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会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在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全球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活情形。
当然,了解这个新全球,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务,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在,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全球中创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因此,在此,若有时刻,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6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进步,完善中。像书中最终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一个无止境的完善经过和进修经过。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诚实故事: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职业,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怎样呢?
闲娱时刻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规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天然进步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新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心情、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相反,从《完整的成长’里面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难题。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新。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请记得,给他爱和自在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篇7 《完整的成长》这本书是由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的。这本书给我们阐述了怎样让幼儿成为自己身体、心情、感觉、心理、认知和灵魂的主人。
之因此读这本书是由于家里正好有两个上幼儿园的宝宝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孩子的内心全球,的确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儿的技巧,书里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案例给我们讲解怎样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在读这本书时脑子里总会浮现出自己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务,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平时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书里提到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宝宝是怎样慢慢唤醒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的,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总是过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儿童对身体最早的探索、开发和创新,人体所蕴含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比如孩子在两个多月时总喜欢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妈妈总感觉很不卫生,制止孩子,其实这个时候是孩子发现认识和使用手的一个经过,这个时候就让他去啃,孩子稍大点我们怕他磕着碰着总是禁止他们最很多事务,这都是对孩子的禁锢,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在这就是儿童的第一自在,这对一个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人是心情体,我们儿童尊重儿童就要尊重儿童的心情并陪伴孩子心情的成长,很多孩子在不高兴大哭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焦虑想立刻制止孩子的其中一个行为,其实当孩子哭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把这种心情很好的流淌出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心情并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情。
自己创新自己意味着不把创新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的闯入的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书中)
不同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在和自己孩子沟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许多不错的技巧,如果家里有0到6岁的宝妈建议读读这本书,个人感觉真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