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比喻什么? 塞上长城是谁
“塞上长城”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比喻,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比喻意义
比喻对象:
“塞上长城”用来比喻能够镇守边疆、捍卫民族安全的杰出将领。这一比喻通过“长城”的意象,强调将领在国防中的重要性如同长城般坚不可摧,是民族的屏障。
二、典故起源与历史背景
-
出处:
- 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因战功赫赫,被宋文帝猜忌并处死。临刑前,檀道济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意指杀害忠良等于自毁国防屏障。
- 檀道济死后,北魏军队再无顾忌,甚至长驱直入瓜步,宋文帝悔叹:“若道济在,岂至此!”,印证其作为“长城”的不可替代性。
-
历史意义:
- 檀道济的悲剧反映了古代帝王对武将的猜忌与权谋斗争,也凸显了忠臣良将对民族安危的支柱影响。
三、文学化用与情感表达
-
陆游《书愤’里面的经典引用:
- 南宋诗人陆游小编认为‘书愤’里面写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以檀道济自比,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
- 诗句解析:
- “空自许”:暗含对朝廷排挤抗金志士的不满,如陆游因主张北伐而遭贬黜。
- “衰鬓先斑”:抒发了岁月流逝、报国无门的沉痛,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关联。
-
艺术效果:
- 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境遇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苍凉感和批判性,使“塞上长城”成为壮志难酬的典型意象。
四、现代引申与启示
- 人才价格的象征:
- 比喻引申为对人才的珍视,强调栋梁之才的不可替代性,如企业或团队中核心人物的影响。
- 警示意义:
- 檀道济的遭遇警示权力者需避免因猜忌而损害集体利益,呼应现代社会对信赖与协作的呼吁。
五、文化影响与传承
- 教育意义:该典故常被用于语文教学,解析古诗文中的用典手法及家国情怀。
- 大众认知:成为中华文化中“忠勇”灵魂的代表符号,常见于历史评述、影视剧创作等领域。
拓展资料
“塞上长城”以历史悲剧为底色,既是对守边名将的赞誉,也是对人才遭弃的愤懑抒怀。其文学性与现实意义跨越时空,至今仍引发对人才价格、权力伦理的深刻思索。